English

汪文华:我的耕耘有收获

2000-12-19 来源:生活时报 舒欣 我有话说

认识汪文华始自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曲苑杂谈》,这个栏目已播出一百多期,且一直占据着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其实她还承办着另外的栏目《电视书场》,每天在中央电视台第一、三套节目中首播,收视率一直位居中央电视台前20名。

在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第三次中青年会员德艺双馨座谈会上再次遇见汪文华。整齐的披肩秀发,一脸亲切的笑容。谈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汪文华深感欣慰:“一个电视工作者,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得到观众对你所办节目的认可。每当我看到台里收视率的统计,每当我拆开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充满热情与激励的来信,我就深深感到,我的工作没白干,我的付出见回报,我的耕耘有收获。”

曲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杂技是文艺百花园中最别致的一朵奇葩,两者都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以这两种形式为载体的栏目,自然有一点先天“观众面”的优势。然而,得天不一定就能“独厚”,如果没有后天的“调理”也成不了气候。

汪文华的功夫就下在后天的调理上。她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本着“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低冲高”的方针办栏目,即作品小,内涵大;人物少,信息多;成本低,收视率高。为了做到这些,她和栏目的另两名同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汪文华说,《洛桑学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藏族演员洛桑学的是舞蹈,擅长一些模仿。他所有的绝活在别的晚会上全都演过,但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后来,汪文华对他进行全方位包装,首先把他本人的名字杨虹改为藏族名字洛桑,让大家知道他是从西藏来的青年,这样就降低了大家的期望值。服装也换了,穿上藏袍,从节目的名字到服装,从表演到人物,以至于演播室录像时他的节目放在什么位置,后期制作、编辑、合成放到什么场口,都经过了周密的设计。首先,汪文华找到了一个载体,两个特定人物,让他的搭档博林扮演老师,洛桑扮演学生。老师说的头头是道,一来真的就露怯,可学生表演出来又处处超过了老师。就利用这种人物的反差和错位,引起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提高了观众的兴趣,节目成功了,洛桑也红了。

在观众的印象中,中央台不少栏目都曾经有过大张旗鼓的改版,唯独《曲苑杂坛》一直“按兵不动”,汪文华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们都热火朝天地喊着改时,我在暗地里改。先喊出去了,让观众期望过高,失望也就越高。《曲苑杂坛》是常改常新,看节目就能发现总有变化。但我们不出风头!”

汪文华说自己每天的感觉就是“累”!如果能让她坐下来静一静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但自己又是个好强的人,从不把憔悴带到观众面前。以至于同事见她上节目时,都以为她是睡了好几天觉来的,其实她会为策划一个新节目而好几天睡不着觉。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命,她说,自己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身边的同事全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他们比起来自己总有一种危机感,“还能有几天干头啊,不努力怎么行?加上自己经过部队严格的训练,造就了坚强的性格。我从小就知道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妈妈说过“大水冲来的也要起早去捞啊”,汪文华时刻铭记在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